很遺憾,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瀏覽體驗,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!
鴟吻文化
相傳鴟吻是龍的兒子,所謂龍生九子,鴟吻為其中之一。中國古代建筑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。
初作鴟尾之形,一說為蚩(一種海獸)尾之形,象征辟除火災。后來式樣改變,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,因名鴟吻,又稱“龍吻”。初作鴟尾之形,一說為蚩(一種海獸)尾之形,象征辟除火災。后來式樣改變,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,因名鴟吻,又稱“龍吻”。相傳鴟吻是龍的兒子,所謂龍生九子,鴟吻為其中之一。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,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,也喜歡吞火。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,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,虬尾似鴟鳥,也就是鷂鷹,說虬尾是水精,噴浪降雨,可以防火,建議置于房頂上以避火災;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、殿脊、屋頂之上。據北宋吳楚原《青箱雜記》記載:“海為魚,虬尾似鴟,用以噴浪則降雨”。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,能避火災。